人民网
人民网>>经济·科技

易江教授谈教育: 18岁前扶上马,18岁后送一程

2021-08-18 00:44 | 来源:本网
小字号


易江教授简介:教育家、行为经济学家,武汉大学哲学博士、教授。职务:曾任广东南华工商职业学院院长、广东省总工会干校校长、广东省立法委员会顾问、广东省高校设置委员会委员、“广州亚运会风险评估及对策”专家评估组组长等职务。研究劳动领域和诣企业劳动关系30余年。自1988年从事研究行动理论课题,是我国行动理论创始人。与国际专家组一道研究诺贝尔获奖者成长密码,提出人的成长“六六模型”,从经济领域和全球视野,东西方文化对比的角度,对家庭教育富有真知灼见。

 

编者按:一个人从0-36岁的成长历程,按照“六六模型研究”理论来说,前面三个“6年”覆盖了人的婴儿、幼儿、童年、少年、青年前期的成长历程,即0-18岁。这一阶段即是传统意义上的“长大成人”,在这个历程中,对于父母来说,所做的事就是把孩子“扶上马”。

 

而18岁以后,人步入真正的青壮年时期,走入大学或社会。“六六模型研究”理论中针对19-36岁人的成长与发展,更多体现为父母点拨与自主成长,这时,对父母来说,正像是再“送一程”。

 

本文整理自《六大成长阶段应遵循不同发展原则》(易柳婷)、《〈六六模型研究〉——人的成长阶段初探》(易江)两篇文章,选入时进行过增删、修改和编辑。核心阐述一个人从0-36岁的成长历程中,应遵循的“六大原则”。

 

人至36岁,其生理和心理的各项指标呈现相对稳定的状态,36岁的人处在创造的高峰阶段,为实现每个人都能够达到创造的高峰,行动理论的研究者提出36岁峰值概念,希望进行研究、证实,从而找到实现“峰值”的预见性和目标性的行动干预规律。

 

研究表明,人至36岁,每6年为一个重要的成长期,每个成长期可列出需遵循的成长原则。在每个成长期内是否遵循其应遵循的原则对人的成长影响很大,因之提出了“六六模型”,即0—36岁应遵循6个原则,每6年有一个原则至关重要不可违背。

 

0-6岁:天性教育原则

 

第一个原则是指在0—6岁阶段的天性教育原则。人在这个阶段是与自然和社会刚刚接触的阶段,表现一种天性,必须让孩子自由地、自然地成长,如果你对孩子规定的“框框”太多,让孩子这不准做,那也不准做,或者要孩子这样做或那样做,则不是抹杀孩童的天性就是拔苗助长。

 

比如小孩天性喜欢在地上玩泥巴,玩沙子,玩希奇古怪的东西和玩具,不喜欢被关在家里等等,如果你硬是给他制定什么时候做什么,要呆在家里而不准出去等等,这对他的成长相当不利的。

 

有人做了一些实验,分别打两只狗的鼻子,使其形成死亡状态,若把一只狗放在树上,一只狗放在地上,最后放在地上的这只活了。大象的皮肉受了伤,就寻找碱性的沙子,用长鼻子吸沙喷在伤口上,消毒去肿。狗獾皮肤受伤后就会到含有硫磺的温泉里去治疗。公雉断骨,就会到白色泥里敷伤处。这说明地理自然环境对生物有一种生命力的支持。

 

让小孩充分接近大自然,可以增强小孩抵抗病菌及外界的压力的能力。在这个阶段,家长的抚养辅助教育非常重要。

 

研究同时发现,这个阶段的小孩也要加强社会性的培养,至少要有三个和他年龄差不多的小孩和他做朋友,友谊保持在6个月以上,让他与其他小孩玩耍时,相互共同地来探索和交流,以便产生信息差和心智锻炼(即孟子提出的“四端说”,恻隐之心、是非之心、羞耻之心、礼让之心的锻炼),提高孩子社会交往能力。

 

有一个实验:在桌子上放一个杯子,让两个年龄一样的美国男孩和中国男孩分别在桌子旁边玩。然后,实验者让桌子不断摇晃起来,致使杯子“砰”的一声掉到地上了。观察两个小孩的行为。发现,美国男孩一直围绕着桌子转来转去,左看右看,上看下看,对那杯子“刚才还好好的,为什么会掉下来”感到很奇怪;而中国小孩则马上跑出去叫妈妈,并且一边告诉妈妈说“不是我弄掉的”,一边不断地看***妈的表情,看是不是要骂他或打他。这个实验说明美国的小孩有一种保持善于探索问题的天性,而中国的小孩被培养一种向“上”看,善于察言观色的行为。同时,也说明中国的父母,对小孩的管教方法有问题,小孩做错事后一般是不问青红皂白的责骂,所以小孩怕做错事,怕承担责任,从小父母就已经把他的天性给抹杀了。

 

7-12岁:天然食物原则

 

第二个原则是指在7—12岁阶段的天然食物原则。这个阶段,人的身心发育处于非常重要的时刻,对摄入的食物是非常讲究的,最好是天然食物,不要吃那些过分滋补或掺有化学成分的食物,并且不要偏食。

 

国外小孩12岁以前,吃西药是严格控制的,因为西药量小效力强,有副作用,而且食用不当对身体的影响非常大。天然食物含有很多人体所需的物质成分,所以吃天然食物足以满足小孩的生长所需。现在中国的小孩,父母出于好心买的补品太多,大量地超过了人成长本身所需,这样反而会害了小孩。

 

大家都知道,人最重要的一个器官之一是“脑垂体”,它是维持人生长的平衡性器官,比如左手与右手,左脚与右脚为何都一起发育成长并保持一样的长度等,这就是脑垂体维护平衡生长所起到的作用。如果12岁以前成为胖墩,就表明脑垂体受到某种程度的损害。如果脑垂体失调,对将来的影响是失去性功能。中国历史上一些皇家贵族、富贵人家、纨绔子弟因食物太精细太讲究,而造成下几代往往人丁不旺的后果,而贫困人家吃的都是粗粮,反而后代兴旺。

 

13-18岁:非极限运动原则

 

第三个原则是指在13-18岁阶段的非极限运动原则。这一阶段,人还在长高长宽,肝脏,心肺承受的能力还不够强大,所以此年龄段的孩子,应尽量避免超量运动和惊险运动。

 

此时孩子犹如一座大楼,外部的装修刚刚完成,而内部的电路和水路尚未完善,超量运动和惊险运动会对内部的完善产生不利影响。

 

值得注意的就是,这个阶段的人,开始有较强的意志力,你要他完成他身体条件根本还不能或者相当难完成的事情,比如,他跑一万米很吃力,但通过意志力他终于跑下来了,即他还是完成了这件事情,但他却透支了他原始的体能,这样对他的肝脏和心肺都会有损伤,对他未来的身体健康埋下了疾病的因子,对他未来将要承担可持续的更重的任务是不利的。因此,此年龄段的孩子不宜安排3000米以上的长跑,不宜做“蹦极”和“过山车”等惊险类运动。

 

有些学生在强大的心理压力下考上了大学,然后就不想学习了,因为高考的过度紧张使他松懈了下来,这种现象后面的本质原因,也是“超极限任务”所致。

 

19-24岁:认知结构原则

 

第四个原则是指在19-24岁阶段的认知结构原则。一是认知的类别为理性、真理知识和自由、价值知识。没有理性、真理知识,一竞争就垮;没有自由、价值知识,不竞争自垮。

 

自由、价值知识不可或缺,需要留住“三根”。一为“善根”,相信为善自然获福;二为“慧根”,懂得“舍”与“得”,有“得”必有“失”;三为“气根”,要使自己融入社会。

 

二是知识的结构为积累性知识、交叉性知识、创新型知识和默会性知识。所谓积累性知识是指需要走向社会、迈向田野、亲密大自然,并通过自己的实践获取经验;所谓交叉性知识是指把自己所学的理论和实践融会贯通;所谓创新型知识是通过自己的追问,在理论和方法上有所创新;所谓默会性知识是指对“衣食住行业学养,柴米油盐酱醋茶,琴棋书画诗酒花”有一定的感悟。

 

按照中国哲人的研究,人有“三哀”。即,青年人不珍惜亲情和爱情;中年人不懂得临终关怀,往往“子欲养而亲不待”;老年人不懂得“有所不为”。因此,青年人的幸福在于尊重“元配”,不轻言离婚;珍惜“缘分”,学会感恩;追求“圆满”,实现“执子之手,与之偕老”。

 

25-30岁:生存结构原则

 

第五个原则是指在25-30岁阶段的生存结构原则。生存结构首先需要自主性。俗话说“三十而立”,进入而立之年的人需要在三个方面作出自主的选择:一是作为生活基石的职业选择,二是人生伴侣的选择,三是后代的养育。在此阶段我们都会有这样的感受:选择得好则自得其乐;选择得不好则自作自受;选择后要自力更生必须承担责任。

 

其次需要开放的心态,即开放性。此阶段我们要融入社会,面对社会要克服自傲和自卑。对生活的一波三折过程有思想准备,对努力后果的事与愿违进行反思,对歪打正着效果要有清醒的评估。不断对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,有意识地寻找成功与失败的原因,为生活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,为自己和家人的生活作出合理安排。如,孩子的健康、长相、外貌很重要,但同时也要发展孩子的内在价值观,价值观的提升需要引导孩子走向高雅,引导孩子成为敢于担当的公民。

 

25-30岁,既不是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急躁,也不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复制。

 

自主性和开放性构成主动精神,即确立发自内心的生活期望。有一个故事:一群年轻的登山运动员,请一位七十多岁的向导带路去登一座山,走了几天几夜没有找到路。年轻人个个埋怨,但老向导一言不发,一直在找路,又过了几天,老向导终于带大家找到了路。这时老向导展开双臂大声地唱起了山歌,而他回头一看,年轻的登山运动员一个个累倒在地上。为什么会这样?因为老向导是前面带路的,他知道:道路是曲折的,前途是光明的。他具有主动性。而年轻人跟着后面走,是被动的,又在抱怨,可谓是精疲力又竭了。没有期望的辛苦才是真正的辛苦。

 

31-36岁:生活结构原则

 

第六个原则是指在31-36岁阶段的生活结构原则。即注重生活的有意义和有意思。生活的意义离不开物质追求基础、生命追求延续和对心灵追求寄托。然而,生活不仅要有意义,还需有意思,它代表着品位、格调和情趣。

 

对男性而言,幽默感是最高的品位,而女性的品位则体现于豁达。然而,中国女性从小生长在紧张的教育环境中,很难做到豁达。中国教育可谓缺乏情趣,我们小时候常写《记一件有意义的事》的作文题,从来没写过《记一件有意思的事》。然而,山不可无泉,花不可无蝶,人不可无趣。美好的生活是在情趣、格调、品位中开发出来的。

 

生活的结构的体现是追求内心的和谐。首先是内心和社会认可的和谐,此时不应给自己过多压力;其次是内心和事业评价的和谐,事业之外需有一个能使人忘乎所以的爱好的调节,在休闲时忘却烦恼;最后是内心和社会规则的和谐,不违背人类长期发展中定下的人际交往的行为规则。

 

有一个比喻,人生好似运用三个球:身体球、工作球和情感球。身体球是个弹性球,它的弹性随年龄的增长而递减;工作球则是个实心球,它随年龄的增长,肩负的工作压力越大;情感球则是个玻璃球,落地碎后难恢复。如何将这三个球在自己的两只手上运动自如,是在该阶段达到身心平衡的必须完成的任务。


(责编:罗知之、吕骞)
关注公众号:人民网财经关注公众号:人民网财经

分享让更多人看到

返回顶部